为什么星子不被吸积以形成另一个行星呢?详细的计算机模拟表 明,原木星会阻止在小行星带上形成另一颗行星。木星的强大引力,甚 至在星子还没集聚成整体之前,就在冲击它们,把一部分量子抛入要和 刚形成的内行星相交的轨道。另一些星子则被扔出太阳系,而剩下的一 些星子则会幸存下来。由于遭受强烈的摄动,以至于不能相互结合,在遭 遇交会时,这些星子就会开裂和破碎。
在今天的太阳系里还有另一个星子的仓库,这就是“柯伊伯带”, 它位于海王星轨道之外。这一遥远的区域处于永久的深度冻结中,星子 大多数由雪片与尘埃混合而成,由此产生的天体就像巨大的直径为千米 大小的脏雪球。估计直径超过1千米的这类冰质星子在柯伊伯带内有1亿 个,引力摄动偶尔会把这类天体送入内太阳系而形成彗星。
彗星每环绕太阳一次便会变小,最终完全蒸发。但是从彗星的冰雪 基质中释放的尘埃颗粒和岩石会沿其轨道散布开来。当地球穿越原彗星 的轨道,我们便会看到流星雨。在每年最佳的流星雨时段,高峰时每小 时可见数百颗流星,但一般只延续几小时。在很难得的场合能见到流星 暴雨,每小时有几十万颗射向四方的星星照耀天空。近来的一次大流星 暴雨发生于1966年11月。然而,2000年~ 2002年的獅子座流星雨也形成 过显著的流星暴雨,每小时可见几千颗流星。
让我们将话题再转移到陨星,我们?般认为陨星是拳头般大小的 岩石或者更小些的岩石。确实,绝大部分陨星是很小的,虽然偶尔也有 更大的天体进入地球大气层,但非常罕见,以至于我们试图确定较大天 体的撞击率时,历史记录根本帮不上忙。但是月亮上没有空气和活跃的地质活动,是估算撞击率的理想场所。通过统计月面不同大小的陨石坑 的数量并估计它们的年龄,天文学家估算了地球邻近空间较大天体的流 量。米级大小的天体撞击每年发生数次,直径为100米的天体每千年冲 撞地球一次,直径有千米大小的天体每100万年冲击地球一次。虽然这 么巨大的撞击是罕见的,但一旦发生便能导致严重的破坏。
地质学家发现了至少15处巨大的环形结构(陨石坑)散布在地球各 处,它们的直径大于30千米,源自陨星的撞击。这些陨星撞迹的年龄从 4 000万年至近20亿年不等。更多的陨星撞迹已经由于侵蚀、天气、海洋 和地质过程而被湮灭了。最著名的撞击发生在6 500万年前,是它导致了 恐龙的灭绝。